纽约一夜入冬了,今天开始冬令时,和大家时差13小时。接下来推送时间是北京时间工作日早上9点~
今天文章有录音哦~
今天这篇是有感而发,前段时间和一位同在纽约的创业妈妈吃饭。她儿子今年刚上私校Pre-K(类似国内幼儿园小班)。
她开玩笑和我说,你知道吗?我经常算算钱,发现每个月儿子身上花的钱,比我发给团队工资都多。我有时就会自我质疑,团队还是有产出的,我那个儿子产出是啥啊?
哈哈哈,也是很真实了。
小D从小班开始上的就是曼哈顿的私校,从我角度来看,并没有“完美“的教育存在,至始至终,我都是在选择“合适”的教育。
你要问我,当年我选择的就一定是合适的吗?我也不敢肯定,但我清楚地记得自己每次选择的逻辑。
一路走来,我分享过很多她幼儿园发生的事情,包括当年我是怎么找学校和进行面试的,新朋友可以看今天文章末尾的推荐阅读。
如今已经是第三年了,回头看,再提炼,我觉得值钱的因素是具有可迁移性的。
换句话说,即使你当地所在环境没有这样的学校,只要你有心,家庭环境也是可以创造的。
曼哈顿有挺多蛮不错的公立学校的,并不是只有私校一条路。那很多人也许会说,私校老师更好。就拿小D幼儿园来说,当时第一年的班主任真的很好,我向她学了很多。但第二年换了一个班主任,你不能说她不好,但的确不够好。
举个最直观的例子,小D幼儿园有15个孩子,3个老师;而大部分公校都是20到30个孩子,1个老师。
老朋友们都知道,小D性格非常慢热,而且也不是特别调皮的孩子。那如果上公立学校,基本上就是容易被忽略的安静孩子。
这一点大家从小的经历也能说明吧,老师通常关注更多的要么就是特别主动提问成绩优秀的好学生;要么就是特别捣蛋调皮的所谓差生。
而孩子越小越需要被成人看到,他们的特质培养就好比脆弱的幼苗,而大人的关注就是阳光,阳光照到哪里,哪里才会生根发芽。
而私校因为师生配比高,一般而言,老师都会顾及每个孩子。这一点在小D身上的变化很明显,从一开始基本不说话,到后来怯怯表达,直到如今非常自信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。这个过程中,我是亲身体会到,不逼不推,不和“别人家孩子”比。但欣赏孩子哪怕点滴的进步和努力,去强化去放大,慢慢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闪光的舞台。其实我并不完全认同,我曾经分享过一篇,小D刚进幼儿园差不多大半年完全不说话的经历,当时连老师都急了,我却劝老师不要逼小D(点这里)。
但我觉得自己学了那么多育儿,别的不说,至少有一点是我的自我要求,那就是“无条件接纳”。“爱孩子,如她所是,而非如我所愿”,这句话是我这几年当妈妈实践最难的,但也是不断自我提醒的育儿底线。一个好学校包括一个好家庭特别无价的体现,就是可以给孩子赋能,孩子能感受到被看到。
也就是并不把学业成绩作为第一目标,而是专注培养孩子的情绪、社交能力,也就是SEL(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)。估计有大部分朋友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,这个话题挺大,回头可以单独写写。我先大白话说一下,这个教学理念的基本前提是认为,一个孩子的学习环境不是孤立的,她是在关系中进行学习。因此如果她都无法认识自己情绪,没有良好社交能力,那么她就会处于焦虑紧张状态,自然学习也不会好。因此小D的这个学校对于6岁前的学业要求不高的,举个最直观的例子,小D 5岁所掌握的英文单词量根本无法和国内比较鸡血的同龄孩子比的。
除了情绪和社交,学校非常重视“不务正业”,体育不用说了,这基本上是美国所有私校都重视的,芭蕾、跆拳道、体操、棒球等等,都是有各种各样选修课选择的。除此之外,还有两方面特别重视,第一个就是人文。艺术、音乐、阅读等,另一方面是社区,这边叫social study。3岁的孩子就会去参观学校周围的消防局,提问观察,回来后还会有一些课题研究;4岁的时候去参观了纽约地铁,老师鼓励他们给纽约市长写信提意见。(当然这个是假设情景,纽约地铁的问题,不需要这群小孩提,大家都明白,哈哈,这个就扯远了)。很多这些看似是不务正业,毕竟家长包括传统教育都是重视可以衡量评估的科目,比如可以数数到多少啦、认识多少字啦。但这些恰恰打开了孩子们的眼界。就像我和大家以前分享过的,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打开更多可能性。
而很多传统教育,能给两三个选项已经算好了,经常就是只给孩子一个选择,还恨不得孩子立马爱上,这一点极其不合理。
这个其实是我当时选择这所私校的很大原因,因为我是认同这样的价值观的。
老朋友们应该记得,我在小D很小的时候就带她去上各种兴趣班,一直到现在,她都没上过补习班,但上过很多兴趣班了。的确,如果你要用“成绩/成就”来衡量,那么小D这些兴趣班的钱都是所谓“打水飘”了。但我现在回头看,却觉得很值。毕竟学龄后的时间更宝贵了,而且试错成本也更高了。孩子生命最初可以被允许有一段随心所欲、毫无压力去尝试探索的机会,会让他们明白“自己”的感受很重要,而且会被尊重。
我从小没有体验过,因为一直到22岁之前,我都是被告知做这个,而从未思考过自己想做什么。那如今当我成为母亲后,我希望在女儿生命最初的几年,就能明白“自己”的喜欢和“自己”的选择。
不管是小D当时的幼儿园,还是现在的K系统(小学预备班),我们都是拿到几个Offer的。举个例子,当时小D的邻居上的传统幼儿园,3岁不到已经可以数到100,而小D 那时候数10都还不利索。
最初遇到这样的事例,都是会陷入自我质疑和焦虑,我付的学费比邻居贵几倍,结果孩子还不如别人。但转念想想,人无法什么都要的,小D去了普通公立也许学的也不错,但也许就成了完全被忽略的孩子。这两个的可能性都有,做人不能看到别人的结果,就误以为,我这么选了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。
这几年的经历对我来说也是父母的成长,非常宝贵。它让我越来越明白,“我选择,我负责”这句话的意义所在。其实我真心觉得前几年我观察小D的时间还是太少,还是不够。我当时学了很多育儿理论,看了很多学校,虽然很多选择还是基于孩子主导,但真的还不够。那随着我现在当妈的年龄慢慢增长,我开始花更多时间去观察孩子,去自省自己。
这次小D 小学的选择我就更加坚定有底气,也相对的更加放松了。
其实这也是我们的成长,很多时候我们总怕,错过了什么,耽误了孩子。但是如果你没有机会去经历一次“耽误”或者“错过”,然后通过努力最终结果也不差,那么这样的恐惧一辈子都会如影随形。
与其这样,不如尽早体验,在试错成本相对还低的时候。对我们自己,对孩子都好。
我经常不想写这类文章,但经常又忍不住这样掏心掏肺和你们分享。因为每次写这类文章,总是一大片留言说,好羡慕你们在曼哈顿,好焦虑我们这边小城市啥都没有。我总会在想,那为什么没看到可以做的部分呢?如果大环境真的没有,那么不是更应该想想如何在家创造这些环境呢?我们先要有自己的育儿观,我们才能知道选择怎样的学校。
但让我忍不住又掏心窝的原因又很简单,我相信你们大部分人和我的成长路径一样,从小都是被告知、被安排,听父母、听老师、听伴侣。一路走来,直到我接近30岁时,去了很多地方,见了很多人,才开始意识到,当年自己以为的“全世界”只不过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已。育儿,一定要向内看,向外看,不要只看周围,不然也会误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。不敢说自己看的就很全面,但至少希望我的分享可以给每个人都打开一扇窗。可以不同意,但哪怕有一个点可以让你们停下来想一想,我就会很开心。
最后,还是那句话,“看别人的故事,要长自己的见识,而不是平添自己的焦虑“。阅读本身,就是用别人的故事塑造自己,用别人的经验警醒自己。
这里先再提醒一下,千呼万唤的游戏力训练营第三期马上就要截营了,这次错过下一期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了。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文章《游戏力训练营再次招募》,包括文章后面的留言也要看,会更好帮助你理解,是否自己需要这门课程。上个周末去了一趟新奥尔良参加美国儿科协会大会,学到了很多关于孩子皮肤护理的干货。我自认自己对于这方面了解挺多的,这次还是有了新的知识让我开眼界。
小伙伴们一直让我先录个花絮,想知道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后的感想,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小视频哦。我发誓一开始真的想说点正经的,但是一开说,画风就不受我控制了